有书相伴不孤独
有书相伴不孤独
明智我出生在淮北平原上一个闭塞的农村之家,世代务农。在我印象中,家里姊妹多,经济拮据,顿顿吃红芋,一年到头难见白面馍,当时村里流行的口头语让我刻骨铭心:“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因此,不可能接触到古今经典名著,似乎只见过《读报手册》《毛主席语录》,外罩有红色的塑料封皮。上小学时,我读到《少年毛泽东的故事》《彭德怀自述》等。《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里有个“朱德的扁担”的故事。朱德爱劳动,有人出于关心,怕他累坏了,把他的扁担偷去藏了起来,后来,他竟另找一根,并刻上“朱德的扁担”几个字,这以后,就再也没人“偷”了。那时候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以苦为乐的作风感人至深,所以仍记忆犹新。
小学毕业后,我到离家约10公里的阜阳县大田中学上初中,吃住在校,每周六上午放学回家,周末背着馍回校上晚自习,学校食堂免费馏馍。初中所学科目一下变多了,每天的生活单调乏味。好在教语文的蔡继清老师大学刚毕业,他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课堂上给我们声情并茂地讲解唐诗宋词,讲《红楼梦》里的故事,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多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静安这句话经常被他吟诵,语调深情款款,至今犹响在耳。他不经意的引导,编织着我五彩的文学梦,有事没事总爱往学校墙头边的书店跑。记得有一次,我和同桌去那里看书,一个老人正大声朗读《参考消息》,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三年前的报纸!一时引为笑谈。
我怯生生地问蔡老师该读什么书,他随口说出一些书名,包括《李太白全集》《宋诗选注》《古文观止》等,有的还闻所未闻。终于有一次,我花几个星期,积攒几块钱,买了一套《红楼梦》,这是我买的较早的课外书。这书开头就看不懂,“大荒山”、“无稽崖”、“神瑛侍者”,跟神话一样。糊糊涂涂往下看,疑问不少,宝玉为什么对秦钟那么好;秦可卿死了,公爹贾珍咋哭得恁伤心;宝玉在大观园题诗过程中占尽风光,老爹贾政怎么还对他冷冰冰的,不给一点好脸色?赵姨娘用魇魔法咒宝玉,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怎么偏偏这时候出现?当看到林黛玉的《葬花词》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觉眼前芳草纷飞,落红满地,花儿似乎浸着斑斑血痕,沁入骨髓。这样坚持读了两个月,总算把前40回读完。
后来我考上城西七鱼河畔的县师范学校,在父母眼里算是跳出“农”门,毕业后可以吃上“商品粮”了。师范学习压力小,全凭自觉,而在我看来终于可以为所欲为地读书了。在这三年里,我读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简爱》《漂亮朋友》《巴黎圣母院》等。记得不知谁说过,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凭着家庭教师的身份,与市长夫人德·瑞纳太太、侯爵女儿马蒂尔德一次次幽会,读起来很刺激。于连崇拜拿破仑,雄心勃勃,想摆脱卑微,跻身上流社会。小说对他的心理描写很成功。有一次夜晚,在花园里与市长夫人幽会时,他竟然鼓起勇气抓住她的手,而夫人把手缩了回去,他又握住它——“他心里洋溢着幸福感,并不是因为他爱德·瑞纳夫人,而是因为他的自尊心终于取得了胜利。”类似情节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在书里多次出现,也在我心里构思出一幕幕的精彩场面。
师范毕业后,我在离家几公里的集镇上任初中教师。学校离闹市有四五百米远,环境稍微平静点。当夜幕降临时,学生各回各家,校园里寂然无声,我就用读书来填补精神空虚。单位虽小,订的报纸可不少,有《人民日报》《文摘周刊》《阜阳日报》,我见到就拿来看,遇到喜欢的内容就剪下来。日积月累,腹有底气,写的文字也偶有发表。我开始用有限的工资买自己喜欢的书。正如爱书人所言,我不在书店,就在去书店的路上。我投入大量时间攻读文学作品选和文学史,一颗孤独的心在文学的海洋里游弋。
岁月悠悠,尽管后来两度负笈南下、游学江城,工作单位也换了一个,可我始终不渝地对书保持着初恋般的热情、宗教般的意志。我读书比较杂,文史哲、艺术、宗教均有涉猎,但分阶段,定目标,稳妥有序。比如,我曾经投入几年时间专门研读红学。作为中华数千年文化积淀孕育的一部旷世奇书,《红楼梦》里小到闺阁心事、寻医问药、婚丧嫁娶,大到家族盛衰、阶层冲突、官场风云,应有尽有。选择版本好的红楼原著,下工夫读他个七八遍之后发现,红学是一座文化昆仑,是末世贵族曹雪芹的泣血之作,也是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洋溢着悲凉意绪,但如果能从书中跳出来,换个角度看,它是教人玩的,玩中国文化,玩出情调,就看你能否入宝山携宝归。一部红楼,养了多少人,又迷倒了多少人。或许出于偏爱和私心作怪,在当年读它的日子里,有曾经沧海、人间无书之叹。我带着班级学生共读红楼,在曹公的艺术审美世界里,或陪刘姥姥逛大观园,听她讲乡下趣闻,或为凤姐的出气筒平儿无端受辱,大胆支招,或到栊翠庵拜访妙玉,向她讨教哪地方的水泡茶好;或踏雪寻梅,或猜谜听戏,或赛诗斗酒……我们一块儿分析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内在意蕴,研究探春灯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的背后玄机,欣赏湘云大嚼鹿肉、女扮男装、醉卧花丛的巾帼豪举。由于我长期坚持宣讲红学,以至所在班级掀起一股“红楼热”,学生大学毕业了还屡屡向我提起这事。
梭罗说,很多人在读了一本书之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我不敢说,我是为读书而生;也不敢说,我因读书而在事业上获得发达,但它引领着我远离平庸,走向雅致,变得更有修养有智慧。在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时,我注意到,作者着力塑造了很多正面人物形象:杜少卿、庄绍光、蘧公孙、马二马纯上、鲍文卿、市井四奇人……他们或满腹诗书古貌古心,或古道热肠成人之美,或朴实忠厚表里如一,或救人急难仗义疏财。比如南京乡贤、大名士庄绍光,诗书为乐,逍遥世外,在山林烟霞中陶情悦性,保持素朴天真。后奉诏北上入京师,在辞爵归来的路上,借宿一荒僻乡野的老夫妇家里,两个老人恰于当夜去世,按讲他们的死与庄无关,但他没有选择脱身自保,反而感伤地说:“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我虽则在此一宿,我不殡葬他,谁人殡葬?”便慷慨解囊,购买棺木,为其办妥后事,真是一贤德君子。书里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这寄托着吴敬梓先生的“君子情怀” ,因为他仰慕君子高风亮节,才创造出这些人物群像,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见贤思齐,愿这种“君子情结”常驻每个人心中。以此为基础,再细读“三言两拍”这些书,与“五经四书”不同的是,它们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中华传统美德,每个故事都脍炙人口,让人回味良久。
天空不曾留下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大量的阅读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化作我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成就了我的美丽人生。我和我指导的学生、妻子、儿子的文章陆续发表或获奖了,累计数百篇。因为长期坚持读书读报,2015年4月,我获得“《中国青年报》第三届银牌读者”称号,去年12月加入省作协。
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优美的大路旁,一条标语上写着:“慢慢走,欣赏啊!”这些年来,是好书滋养了我的心灵,使我的人生路上一路芬芳。
(作者明智,工作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