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 震撼 700米长画在阜阳二中展出

    前两天,我院画家孙玉清创作的盛世牧歌中国梦万里山河复兴图在阜阳二中展出,这幅画全长达到7500米,由于场地限制,这次在二中展出了其中的700米。

    107 2019-10-29
  • “和”文化漫谈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内涵丰富,它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是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135 2017-06-27
  • 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拳”传人张玉亮再次收徒

    张家拳是阜阳著名老武术家张玉山先生创立并在家族内沿传的一种拳种。2016年被列为阜阳市颍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代传人张栋才从小秉承家传跟随父亲习武学医,  1958年应征入伍,入选南京军区“八一”武术队,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全军运动会,获得武术全能第二名。

    266 2017-06-27
  • 和为贵,贵在哪?

    ​贵在民族和谐国家和谐时,国泰民安,国力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万国来朝,文化传播四海,外人对华人尊敬有加;贵在单位和谐、邻里和谐时,事业蒸蒸日上,笑容挂在脸上;贵在家庭和谐、夫妻和谐时,孩子健康成长,大人身健心安,其乐溶溶,家境向上。

    87 2017-06-27
  • 《和谐之声》话和谐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进一步界定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习主席也多次倡导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为了安定与和谐,而和谐的方式则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要途径。

    131 2017-06-27
  • 有书相伴不孤独

    我出生在淮北平原上一个闭塞的农村之家,世代务农。在我印象中,家里姊妹多,经济拮据,顿顿吃红芋,一年到头难见白面馍,当时村里流行的口头语让我刻骨铭心:“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因此,不可能接触到古今经典名著,似乎只见过《读报手册》《毛主席语录》,外罩有红色的塑料封皮。上小学时,我读到《少年毛泽东的故事》《彭德怀自述》等。《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里有个“朱德的扁担”的故事。朱德爱劳动,有人出于关心,怕他累坏了,把他的扁担偷去藏了起来,后来,他竟另找一根,并刻上“朱德的扁担”几个字,这以后,就再也没人“偷”了。那时候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以苦为乐的作风感人至深,所以仍记忆犹新。

    165 2017-06-27
  • 人民日报三评传统文化: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741 2017-06-27
  • 巫氏家训家风与中华传统文化

    “人生至乐父兄贤,训尔谆谆属望坚”、“才思富贵那堪骄,但守谦冲受益饶”、“懒惰原为窃盗媒,又因赌博结群来” 、“修道传家,万事平安” 、“周瑜不忍三口气,身死巴丘撇小乔”……当读到这样顺口的诗句时,就不由自主地被那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精妙的义理深深打动,你绝不会想到如此靓丽的诗行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写的家训,他就是颍东口孜人巫春法,一位退而不休,活跃在皖北千年古城阜阳,多年坚持传播家庭美德,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以自己的方式建设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贤德君子。

    654 2017-06-27
文化传承
新闻资讯
文化传承
您的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