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氏家训家风与中华传统文化

“人生至乐父兄贤,训尔谆谆属望坚”、“才思富贵那堪骄,但守谦冲受益饶”、“懒惰原为窃盗媒,又因赌博结群来” 、“修道传家,万事平安” 、“周瑜不忍三口气,身死巴丘撇小乔”……当读到这样顺口的诗句时,就不由自主地被那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精妙的义理深深打动,你绝不会想到如此靓丽的诗行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写的家训,他就是颍东口孜人巫春法,一位退而不休活跃在皖北千年古城阜阳,多年坚持传播家庭美德,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以自己的方式建设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贤德君子。

拙文拟通过对巫氏家训家风的解读,梳理出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巫氏家训与中华传统文化

1.《巫氏家训八律》

《巫氏家训八律》包含八个方面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下是《巫氏家训八律》的具体内容及笔者的解读。

“孝”:“人生百善孝为先,父母劬劳报昊天。学礼细研曾子问,吟诗当玩参莪篇。膝前儿女青春日,堂上椿萱白发年。死后椎中而祭墓,何曾一滴到黄泉。”孝是中华家训的思想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植入心灵深处。人有百善,孝字当头。生我者父母,父母之深恩大德永远都报答不完。几千年来我国民间老百姓都知道一个最起码的常识,人不孝就是衣冠禽兽,会招致天灾人祸。儒家极其重视孝。“孝”是仁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孝道”乃是儒学之本,尽“孝”不仅是儒者的人生第一要务,更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人格高低的重要尺度。《论语·学而》云“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道家的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换句话说,出现家庭不和六亲不和的病症,用孝和慈的一剂良药就能治好病根。我国有在家庙、祠堂或堂屋中设牌位“天地君亲师”祭拜的久远历史,父母双亲与天地、君主、老师并列。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中也被国人添加了孝道内容。比如,《长阿含经·善生经》增加了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内容,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添加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孝事其亲”等内容。中国孝文化凭其强大的影响力渗入佛教、改造佛教,开辟了研究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途径。儒门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开头就说:“夫孝,始于事亲。”我的理解是,“事亲”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比如侍奉之、顺之、尊之、敬之、娱之。二十四孝中有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感人故事;《红楼梦》里生活古板、一本正经的贾政元宵之夜为博老母一笑,竟当众讲丈夫怕老婆的笑话;薛宝钗为讨贾母欢心,专点她喜欢的戏。现在国家为孝敬老人立法,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为全社会孝老、敬老、爱老创设有利的社会大环境。另外,从层次上讲,孝又有小大之分。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临终告诫儿子:“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济世安邦,救民水火,立德立功立言,显扬父母,是为大孝。

“悌”:“连形共气木非常,贪合联荣似棣棠。四岁让梨千古重,两人逊国百年香。盖思大被同眠事,须读行苇具迩章。御侮无如兄及弟,休因小忿阋于墙。”“悌”就是弟弟善事兄长。巫老在此教诲家人,兄弟一奶同胞,要一心一德,莫生嫌隙。《论语》开篇《学而》第二章,就借孔子弟子有子的话,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不会冒犯长辈和上级,更不会造反作乱。有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只有这个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子是站在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孝悌”的。宋代李邦献所作《省心杂言》有言,“无暇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家瑞。”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但是一定要认识到“仁”的根本是“孝悌”。很多人可能在某个专长技艺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孝悌”呢?西方有一个学者云: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最初的出发。切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只要大节不亏,至于其他方面,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就如同盖楼一样,地基打牢是前提。

“忠”:“间阎士庶怎言忠,守分循良秉素衷。诗礼研穷皆报绩,田同服力即趋功。早完国课追呼免,不犯刑名德化崇。浑噩性真敦古处,太平和气已充融。”忠诚的对象不一,有忠于国家、民族、事业、家庭等不同方面。自古以来,国家褒奖忠臣孝子。古语云:国乱显忠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的忠义之气彪炳千秋,激励后人。古时忠臣当遇到忠孝难以两全时,往往舍鱼而取熊掌,摒弃私利,成就大义。

“信”:“不欺不贰历生平,无许无虞本至诚。然诺未尝忘久约,脉鱼亦日感真情。片言应念千斤重,一语堪当两国盟。易著中孚明刘在,车无轮机怎能行。”中国人最讲究信用。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战国时期的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中国谚语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人际交往中,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办;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信口开河,轻易答应。须知,一诺重于千金。

“礼”:“礼是人生一大闲,何容陨越立尘寰。尊卑名分由斯辨,交接言行外此难。态度任天情有节,威仪定命性多娴。洗除惰慢筋骸束,气象森严似泰山。”中国自古以来很讲究礼节,小到个体行为,大到治国理政,“礼”的使用正确与否甚至影响国家稳定,“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人际交往重视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日常生活中,礼渗透于言行举止、服装打扮、书信交流等方面。

“义”:“行事奚缘适合宜,个中质干应先知。寸心裁处无差缪,毕世经营有设施。苟得皆由斟酌少,因循便见作为卑。从来精义推君子,简略终归不细思。”孔子强调通过“义”的手段(即正当的手段)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里的“苟得皆由斟酌少”,意思是苟且得到一些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原因在于自己考虑不清楚,事先没想到后果。所以,他提倡“从来精义推君子”。

“廉”:“取舍分明真学问,谁人不羡洁而廉。非关矫饰沽名誉,是儆贪靡见性恬。李下整冠曾有戒,瓜旁纳履也生嫌。清操眼界多恢廓,十驷将来一个瞻。”《礼记》云:“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108 年(东汉永初二年)杨震四知却金”故事,成为古来美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包青天在《包拯家训》中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该家训虽短短37字,却足以光耀后世,砥砺着无数领导干部的节操;元朝读书人王冕洁身自好,写诗托梅言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清人朱舜水说:“公则生明,廉则生威”;革命前辈陈毅曾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今日有贤内助徐俊雅,她永远不会忘记丈夫焦裕禄临终前的嘱托: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巫老这里强调“取舍分明”,意思是是自己的就要,不是自己的不要。做官要先修身,会做人。当然,不论是普通人还是领导,都要“廉”字记心中。为人“洁而廉”,不是为了博取好名声,而是要把它作为自己奉行不易的处事准则。

“耻”:“不耻从来不若人,知惭定计迈群伦。此心惕厉明无咎,尔室惊惶惧有神。机变应羞生侮辱,殷勤常自愧因循。一朝失足终难赎,靦面徒为世所嗔。”人必须有羞耻之心,“知耻近乎勇”(《中庸》),“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不排除有极少数人熟稔厚黑学,干了坏事居然脸不红心不跳。做人要像孔门四圣之一的曾子那样善于自我反思,经常“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2.《巫氏百孝家训》

《巫氏百孝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子女做忠臣孝子。全诗80句,每句至少出现一次“孝”字,多则一句出现四次,因“孝”字反复出现,加上押“an”韵,全诗音韵流转,极易诵读;以四句为一个单位组成一首诗,共20首;每首诗内容相对独立,形成一个完整表意单元,可单独阅读;每首诗又和其他诗气脉连贯,内容上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串珠式结构”,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个家训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孝文化宝库,阅读这些诗,就是拿到了中华孝文化的“金钥匙”。巫老以这种方式传扬中华传统美德,很有创新意味。现撷取若干进行分析。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子全家安。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是为好儿男。”这里引古人名句可作此诗佐证:“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安”(明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喻世明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大学者纪晓岚写的一副对联 

“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精神导师。古人云“父慈子孝”,这里的“慈”意思是疼爱怜悯和善。试问:父不“慈”子怎么会“孝”?又问:子不“孝”父的“慈”能维持长久吗?所以,“孝”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孤立的,它有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父子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如果生成得好,形成良性循环,将是两代之福、家庭之福、社会之福。这正所谓的“以疼心换孝心,以孝心赢得疼心。”

“可怜世人不知孝,不知孝能感动天。富孝煮烹能供养,贫孝饮水可承欢。”“孝能感动天”选取的是古代二十四孝的第一孝舜帝“孝感动天”的故事。人不在于穷富,可贵之处在于要有孝心。

“福禄皆有孝字深,天将孝人另眼观。兄弟和谐就为孝,行孝别说亲心偏。”孝文化已渗入国人的骨髓,成为国人的信仰和宗教。欲成大业,先修大德。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所达到的境界与他的道德成正比。这里提出兄弟和谐也是孝,是很有道理的。兄弟关系和谐,父母就安心,有利于父母养老。有的兄弟姊妹之间闹得多少年不交往,互相指责,都说父母偏心,等到父母需要照顾时,子女像皮球一样把他们踢来踢去,真是糊涂至极。

“孝只要顺天它妙,孝顺不分女和男。生前尽孝亲欣悦,逝后尽孝子孙酸。”有人在父母死后又是奏哀乐又是搭灵棚又是唱戏,每年清明十月还烧纸上坟,这都能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很重要,但最好还是趁他们健在时及时行孝,既避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汉韩婴《韩诗外传》的遗憾,又能给后辈树立榜样。

“翁婆身上常尽孝,既落孝来又落贤。惜名惜字都是孝,能积幸福孝非凡。”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儿媳妇对自己亲爹亲娘孝顺得很,对公婆则有距离,一般女性都容易有这种想法和做法。本诗意在劝说天下媳妇心要放宽,要有大爱。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结尾四句:“百孝孝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炎黄倡孝数千年,世代应把孝来传。”巫老这是站在中华数千年煌煌文化史的高度来理解“孝”的,这既是对全诗内容的总结,又深化了主旨。

此外,在《慈善 勤俭 宽容 诚信——八十岁人生感悟(二)》一文里,他说:“今用‘慈善、勤俭、宽容、诚信’八个字概括,这八个字是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它将作为我巫氏门宗的治家家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八十人生感悟(三)》一文中,他把自己80年的人生感悟,概括提炼了38条,全都是修身保身、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也属于家训。在38条里,我们可以看出巫老的思想游走于儒道之间,体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高度的驾驭能力,故值得反复揣摩参悟。比如:

“三对房子,再大也是临时住所,那个小木匣才是永久的家,所以,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二十二、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

“二十八、处世让一着为高,退一步即进步之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即利己之基;待人接物要满腔和气,对天对地全凭一颗赤心。”

“二十九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

“三十一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志;感恩欺骗我的人,因为他使我增长了见识;感恩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感恩批评我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的智慧。感激所有使我坚定取得成就的人。

.《巫氏家约》与中华传统文化

《巫氏家约》包含十个方面内容:和兄弟、和乡党、训子弟、重农商、戒骄矜、息纷争、禁奢侈、严懒惰、戒赌博、儆窃盗。每部分内容以八句七言形式组织成诗,现予以解读。

“和兄弟”:“兄弟之亲孰等同,虽分呼吸气相通。如身手足原相倚,似树枝分本共丛。急难维持方有济,阋墙犹不似无戎。友生任是恩情洽,那比同胞至性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做过大半年的颍州州官,他与弟弟苏辙之间的千载手足情于史有载。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此儿子苏迈经常派人送饭。他和儿子秘密约定:案子凶险有性命之忧送饭送条鱼;若案子进展平常就送其他菜苏迈遵照父亲安排。东坡也没吃到鱼只是吃些麻婆豆腐、东坡肘子之类眉山人爱吃的川菜。可是有一天饭菜送来东坡打开一看,竟是一条鱼!苏轼泪水纵横,以为必死无疑,于是写下两首绝命诗,请看守转交苏辙谁知两天后还没事,后来才知道前两天儿子外出了把做饭送饭的事托付了一位亲戚但忘父子约定告诉亲戚害得老父差一点吓死。下面是苏轼当时写的两首绝命诗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狱中寄弟子由二首》)。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意思是,今生做兄弟,缘分未尽,可我命休矣,只好等待来生再续情缘吧!真是情深义重,古今绝无仅有!客观地讲,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苏轼以写诗“谤讪朝廷”的罪名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此间充当了置他于死地的急先锋。苏轼在狱中度日如年,因得多人援救,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没有死,原因是朝中除了耍弄阴招、手段卑鄙的奸佞小人以外,毕竟尚有一些有德之重臣。他们向神宗皇帝谏言,苏轼只是写写诗,并无恶意,连这样的文人都杀,我大宋王朝未免太无容人之量了吧,岂不令天下人笑话,更何况宋室还留有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宗家法?!苏轼大难不死,是文学的幸运,足以给中国文学史添色;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幸运,这样的诗、词、文、书法、美食等样样俱精的全才实为罕见,华夏大地得多少年才能孕育出一个这样的人呢?巫老在前面“家训八律·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兄弟之情,他认为兄弟感情太重要了,属于“至性”——最真、最深、最纯之情。兄弟有难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落井下石,否则既令外人看笑话,也不利于自己人格的完善。现代家庭兄弟之间出现的隔阂、纷争这一现象较普遍,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男人大丈夫身上。作为男人,要着眼长远,坚守正气,杜绝“枕头风”,拿出主见,掌控大局,不能因小失大,听风是风,听雨是雨。

“和乡党”:“乡党姻邻谊匪轻,好将淑气与逢迎。老成硕望须时近,流俗睚眦切莫争。坦率至诚频应接,那堪机巧漫相倾。鼠牙雀角宜惩忿,仁里相安自在行。”这里谈的是邻里相处之道。中国人的邻里情结比较深,自古以来,“远亲不如近邻”(《水浒传》第24回)。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感情自然非同一般。交往中要本着真诚、坦率的原则,把别人的优点常记于心,“厚于责己而薄责人”(《袁氏世范》),不欺瞒,不讹诈,不虚假,不嫉妒,不霸道,不使眼色,不耍手段,不背地里议论人,更不能小心眼。

“训子弟”:“人生至乐父兄贤,训尔谆谆属望坚。上达总有勤学永,成章定计用心专。功无积累名难就,玉不磨砻美不全。儿辈劝君须教诲,顽愚产业亦徒然。”这是巫老对儿孙辈的殷殷劝诫。他教育儿孙们要用心专一、刻苦自励,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愚顽。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都是至理格言。

“重农商”:“国家自古重农桑,衣食之源莫怠荒。男力耕织女纺绩,幼忻饱暖老安康。饥餐玉粒来风雨,寒暑新棉自匪筐。一室盈宁欢会聚,好游化日乐陶唐。”这里谈的是培养人的劳动技能、生存能力。我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来积累了很多生产经验。大读书人曾国藩在《家书》中劝告家人,要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不要想着做官,仕途凶险难得长久,耕读传家则可保持至少六代的稳定、繁荣。所以,他不论到哪做官,日常粗茶淡饭,穿的是用家人织的布做的衣服。巫老意在教育子孙要保持朴素的生活本色,更要坚守淡泊的做人底色。

   “戒骄矜”:“才思富贵那堪骄,但守谦冲受益饶。矜己做人人共嫉,虚怀下气气相调。周公才美犹然逊,石子豪华立见消。试看青年浇薄子,何须过亢首翘翘。”这是教导我们为人要谦虚低调。前人有言曰:“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人一旦有了地位,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古代大凡一个政权,在得天下之前千方百计笼络人心,等到坐上龙椅,就忘记了江山是怎么来的,于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上演一幕幕丑剧。

“息忿争”:“此微小忿动相争,小计身家不顾生。酿祸却忘三自反,罹刑方悔一时横。行凶立见前途险,忍气才知世路平。凡事让人非我弱,温柔到处喜逢迎。”中国哲学里有以退为进、夹着尾巴做人、不当头的传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得以东山再起,成为春秋霸主;清代桐城宰相张英留下“六尺巷”故事。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点所谓的“面子”,非要争个结果,竟凭一时的意气用事,执迷不悟,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酿下巨祸,为此或身败名裂,或倾家荡产,或丧身黄泉。

“禁奢侈”:“极情奢侈一时光,只恐豪华景不长。饮食但求饥渴免,衣食何用绮纨装。寸铢积累成家子,万镒花縻轻薄郎,直等阮囊羞涩侯,始知乘兴太倾筐。”商纣王昏庸奢靡,设下酒池肉林,最终亡国身死,为天下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即使祖上留下的是万贯家财、金山银山,如果碰上守不住业的纨绔子弟,又有何用?

“严懒惰”:“懒惰之人福不长,只因本业易抛荒。耕耘尽力饔飧继,诵习惟勤姓氏芳。玩惕偷闲衣食窘,嬉戏佚乐性情伐。光阴过隙无虚掷,莫把诸居任徜徉。”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赋文《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俗话说:“眼是孬种,手是好汉”;习主席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都用来教育人们要做实干家。

“戒赌博”:“赌博原来是祸胎,千金那惜片时灰。俨然富贵豪华子,顷作贫寒下等才。祖父百年勤积累,子孙一掷不徘徊。衣衫褴褛成无赖,失陷妻奴泪满腮。”赌博是国人发明,年代久远。清代诗人吴獬在广西荔浦任县令,为禁止当地赌风,特作《戒赌歌》,张榜公布,警告全县百姓切莫赌。其歌云:切莫赌!切莫赌!赌博为害甚于虎。猛虎有时不乱伤,赌博无不输精光!切莫赌!切莫赌!赌博唯害绝无乐!妻离子散家产破,落得颈项套绳索!赌输无钱去做贼,招致身败又名裂;赌输无钱去抢劫,镣铐沉重锒铛响。甚者为赌去杀人,相互殴杀不留情;及至双方都气绝,床上屋里血淋淋,儿哭崽啼惊街邻!总之赌博有百害,劝君莫做赌博人。耕作勤!耕作勤!唯有勤劳出富人。赌博赢钱水中月,锄头底下出黄金。耕作勤!耕作勤!唯有勤劳出能人。好逸恶劳终受苦,勤劳致富美前程。赌是万恶之源,赌徒赌博的目的是为了赢钱,获取不义之财,想巧必拙,阜阳民间有句老古语:“巧和当挨着”,越是想赢越有可能输得惨,最后老本赔光,家资瞬间挥霍一空,一家老小露宿街头,岂不可怜?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古语教育我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哪有掉馅饼的事呢,还是凭正当手段挣钱。

“儆窃盗”:“懒惰原为窃盗媒,又因赌博结群来。治生本有谋生路,处乏宁无济乏才。种土耕田多获利,佣丁贩卖自源财。甘心匪类多遗臭,孝子慈孙赎不回。”巫老在此勉励人们,只要走正道,靠双手劳动,即使生活艰难,心里也安稳,千万不要想入非非,窃取人家的财产。古圣前贤警戒人们:“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颜氏家训·勉学》),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今日也有智者言:“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一次偷窃,终身为贼,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更为可怕的是,有人竟然趁国家有难,窃取国家情报或分裂国土,认贼作父,甘做汉奸,沦为窃国大盗,遗臭万年,真是不知羞耻至极。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巫氏家训八律》、《八十人生感悟》及《巫氏家约》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传统文化被巫老进行了一次次巧妙的改造、转换、嫁接、移植,变为具有个人特色的话语。同时,这些文字也是他数十年人生经验的高度总结。正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修身养德、陶冶情操、鞭策后人的目的。

.巫氏家风与中华传统文化

在巫老撰写的《峥嵘岁月》这本书里,他和家人晚辈用写不少文章谈家风道家事,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有目共睹的是,巫家人不论在哪都拥有好口碑。这个家族在他的经营下,成为阜阳家喻户晓的美德典范、“五好家庭”。

且看他的家族后辈是怎么评价他的。

爱人患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作为丈夫的巫老给予她细致入微的照料,数年后儿媳汪侠在文章《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中回忆道:

在母亲患病的日子里,父亲不离不弃守候七年,他曾对我们说:“你妈为这个家操劳一生,她是咱家的功臣,没有她就没有我们这个幸福的家庭,现在她病了,你们做儿女的,要耐心照顾她,可不能烦啊!”每当母亲该吃药的时候,总会看到父亲弯着腰的背影。他一手端着水杯,拉长声音喊道:“老——马,咱该吃药了。”接着先让婆母喝口水润润嗓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药放进婆母的口中,再降水杯倾斜放在婆母的嘴边,让她一口一口地喝下去……

特别是“可不能烦啊”这句话很有味道,虽带有劝勉的语气,但绝无以长辈自居的姿态。每每想起这样的话语,心里都感到温暖。

该文后面还说,在婆母卧床的七年时间里,父亲整整推坏三辆轮椅!参与治疗的市医院专家周景玉多次对她说:“哎,真不容易呀!没有你爸和你们的耐心照顾,你妈早就不在人世了。”

“一字一句总关情”,这里处处浸透巫老夫妻之间恒久的相濡以沫的深情,巫老无愧于“男人中的伟丈夫”称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身体力行传统美德,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着后辈,胜过一千句一万句的豪言壮语,好家风就这样沿袭了下来。

孙儿巫亮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身为爷爷的巫老像一座大山,给他最坚实的依靠,他用心呵护孙儿的成长,将他哺育成人。他在《感激爷爷恩情,传承家族精神——兼祝爷爷八十寿辰》一文里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退伍回到家中,望着离别两年的爷爷,望着虽然神采奕奕却两鬓霜白的爷爷,我忍不住扑进他的怀中失声痛哭,念到:爷爷我回来了,我没有给你丢人,没有给巫家丢人。”

纸短情长。上善若水,大音希声。这是多么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幕,展示了一个慈祥、宽厚、人情味浓的长者形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世间最美的诗篇、最不朽的乐章,它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却胜过古往今来多少鸿篇巨制、高文大典!

读着这样的文字,真善美的涟漪荡漾在心中,洗涤着读者的心魂。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语)。古今英雄豪杰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因为有了情,这个世界才变得色彩斑斓、美妙多姿。巫老存善念、行善举,像上面类似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传统美德就这样被一代一代地接力,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家族美好的远方。这样的家风、美德故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教材,又洋溢着时代新风,是古老中华文化、文明与当代社会融合的产物。

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改儿女错——致天下儿女们的一封信》一文里,巫老是以书信的形式播撒好家风,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些“金玉良言”。那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见证着一个智慧老人的生活阅历,体现出他对后人寄予殷切期望的一片苦心。下面选取部分精彩句段供欣赏:

“我一直认为,我能有今天也是蒙祖上厚德余荫的结果。”

“儿女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因为感恩是一种美德,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一盏明灯,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一门门的钥匙。我们现在每个人的家庭之所以有现在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当然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从大的方面讲,我们都应该感恩共产党和毛主席;从小的方面讲,我想应该感恩父母。”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你自己的良心。”

“兄弟姐妹是手足情,有今生,无来世,应该亲密无间。若你们之间有什么误会,要以宽容为怀,笑而驱之。……你们能够聚在一起组建一个大家庭,是你们的前世因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一位社会贤达,巫老一人集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公公、好爷爷、好邻居、好校长等等于一身,他的家风值得总结、学习、带来感动和震撼的地方还有更多,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

2014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24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2015217习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和万事兴,家有一老如获至宝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力量。

20158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翟小宁博士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

在孩子心中播种美德,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给予孩子的宝贵财富。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美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是家道昌盛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国家扬美德,是国家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生就像一艘船,如果品德出了问题,就好似船底有个漏洞,一开始时感觉不到,只是慢慢进水,等到了海的中心,进水太多,可能整个船就倾覆了。

社会上少数人道德滑坡,其实渊源有自,教养来自家庭,美德需要滋养。道德品质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道德水平和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千家万户的家长素质提高了,孩子的道德就会打下好基础,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相应慢慢提高。鲁迅100多年前就无情地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这里简单列举几种现象。解放前上海某租界,其公园入口处赫然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堂堂中华领土,竟然不让中国人进去,真是不可思议。然而经调查得知真相,原来,当时中国人喜欢牵着狗逛公园,人到哪里,狗的屎尿拉到哪里,而且狗主人不处理垃圾。今天情况怎么样呢?在公众场所甚至公园名胜区,少数人依然我行我素,让宠物随地大小便。更有甚者,大人以附近找不到公厕或其它理由为借口,当众当街让小孩拉屎尿尿。某大学校长在一次半公开的讲话中称,在俄罗斯,哪怕两天没吃饭,饿着肚子,人们也会井然有序地排队,这是值得国人学习的。类似的现象很多。有的家长习惯于耍小聪明,钻空子,虽然一时得利,但失去的是未来。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行为不检点、不文明、不道德,品质很难得到提升。幼小的孩子被这样的家长教养,耳濡目染,积习难改,一代一代把如此“文明”、“美德”承继了下来。正所谓“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上面提到的一些现象虽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不代表主流,但它破坏性大,传染性强,影响着身为礼仪之邦的东方大国形象,不可小觑。代表一个人品质和人格高度的,是心灵的纯净,不是知识与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家长想让孩子成器,必先修德。长辈修多少德,孩子成多大器。修德还要从身边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必作于细《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英国谚语云:培养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可见,道德的养成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说法不同,实质相通,

四.巫氏家训艺术技巧探析

1.语言形式

《巫氏家训》大体上包含有以下几首诗:《巫氏家训八律》、《巫氏家约》、《忍字高》、《巫氏百孝家训》、《清明扫墓祭祖》、《劝子篇二首》等,它们用不同的句式写成,其中前四篇是以七言诗形式铺展而成,后两篇分别是四言、五言、六言。至于几篇带有家训性质的八十人生感悟类文章,此处不谈。整体观之,家训诗语言活泼,形式多样,长短皆宜,错落有致,玲珑剔透,小巧典雅,异彩纷呈,寓教于诗,让人爱不释手。

2.用典艺术

运用典故是中华诗词创作的一大优良传统。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词书香氤氲,含蓄蕴藉,又能够为我所用,达到表情达意目的。巫老读书较多,且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典故。他运用的典故,大多选取古人古事,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以巫氏家训里的《忍字高》为例,先看全诗:

忍字高来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谁要能忍得安乐,哪个不忍把祸招。我说这话你不信,以古为镜作参考。姜尚能忍把鱼钓,百岁高龄还保朝。苏秦能忍锥刺股,六国丞相他为高。韩信能忍胯下辱,登台拜相保汉朝。刘备能忍施韬晦,等待时机走凤娇。几辈古人忍性大,荣华都从忍上熬。古人也有不能忍,个个落个无下梢。庞涓不忍居人下,乱箭穿身把命抛。周瑜不忍三口气,身死巴丘撇小乔。石崇豪富不能忍,万贯家业一笔消。奉劝世人想一想,哪个不忍能寿高。当今世界也一样,能忍之人自然高。工人能忍钻研苦,为国争光美名标。农民能忍烈日晒,五谷丰登有功劳。经商能忍和为贵,招财进宝效益高。学生能忍寒窗苦,不愁金榜独占鳌。穷人能忍不愁富,富人能人家业保。父母能忍儿女孝,儿女能忍孝名高。夫妻能忍恩爱重,兄弟能忍展眉梢。当上领导也要忍,领导岗位能坐牢。高官离职还要忍,勿忘当年布衣交。宽宏大度忍为高,遇事三思乃英豪。流言蜚语任他去,事后方知忍字高。

《忍字高》共52句,两句一韵,从首至尾通押“ao”韵。开篇点题,前4句总起全文,讲忍的重要性。结尾4句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末句照应诗题。全诗结构严谨,中间部分是主体,内容广博。结构形式上正符合元朝作家乔吉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格式。

中间内容又具体分三层。第一层:古代以忍成大事者。这里每两句讲一个典故,分别是姜子牙、苏秦、韩信、刘备的故事。西周姜子牙见纣王昏庸无道,世风日下,弃官出走,隐居垂钓于渭河沿岸,后来周文王访贤与之相遇,成就君臣遇合佳话。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苏秦主张“合纵”(即大体在南北方向的东方六国齐、鲁、燕、韩、赵、魏纵向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抗击强秦),得志之前贫困潦倒,失魂落魄,忍受着各种庸俗势利之辈的羞辱。他素怀大志,遂足不出户,昼夜读。夜晚头脑发昏时,为了驱赶睡意用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致使鲜血直流疼痛使他变得精神抖擞,于是继续攻读。后来凭着合纵之术和出色的辩才周游列国,取得各国信任,身配六国相印,建立奇勋,衣锦还乡“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忍受地方豪横无赖的胯下之辱,成为盖世英雄。刘备早年以卖草鞋为生,后来在乱世中东躲西藏,投靠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到处漂泊,寄人篱下,摇尾乞怜,朝不保夕,如履薄冰在曹操麾下时,如果他不忍,随时会有性命之忧;刘备在去江东提亲时,明知无望面临处处设下的陷阱,却逢凶化吉泰然处之,导致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

以上4人因为能忍,无一例外地都成功了。接着笔锋一转,进入第二层,列举了历史上的4例因不能忍而惹来杀身大祸者:庞涓项羽周瑜石崇。庞涓(?—前341)是战国初期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同拜鬼谷子为师,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怕他超过自己,用计把他的膝盖骨刮去。魏惠王二十八年(342),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不久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了埋伏,庞涓走投无路,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被乱箭射死,此为马陵之战。叱咤风云的大将军项羽虽力敌万人,只有匹夫之勇,能大不能小,刚愎自用,败走垓下时,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竟拒绝坐船脱险,落得自刎乌江,酿出千古悲剧。《三国演义》中的东吴大将周瑜气量狭隘、妒贤忌能,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过早离世,小乔也只好独守空房。西晋石崇争强好胜,目中无人,穷奢极欲,斗富夸侈,树大招风,孙秀要夺他所爱的美人绿珠,绿珠成为朝廷权势争斗的牺牲品,为之纵身一跳,立时香消玉殒,石崇也终被腰斩于市祸及满门。

俗话说,“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头”,“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首诗里的8个历史名人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带给读者的是深深的思考。

接着从历史过渡到现实,进入第三层,讲的是很多行业、不同身份的人因能忍而获得幸福的生活,这里提到的有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穷人、富人、父母、儿女、夫妻、兄弟、领导、高官,不论从事哪一项工作,都要“宽宏大度”、“遇事三思”,莫受流言蜚语的干扰,保持清醒的头脑。

3.押韵艺术

如果严格遵循旧体诗词的模式写诗填词,创作者像带着镣铐跳舞,而巫老活学活用,押的大多属于宽韵,这使他的诗词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新风,以《清明扫墓祭祖》为例:

人生在世,必思起源。一年一度,祭奠祖先。炎黄子孙,分脉为元。天为高祖,立谱相传。新春如义,继祖好善。敬先爱人,忠孝举兼。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培贤育德,振兴中国。修道传家,万世平安。长门长孙,率祖接联。祖宗教诲,读书为先。列祖列宗,英灵在天。呜呼哀哉,瞑目九泉。清明时节,颂文悼念。

这首诗共28句,两句一韵,13韵,通押“an”韵,只有第16句“国”不押韵,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流畅的。这是一首四言诗,我们在接受思想熏陶的同时,仿佛在阅读先秦、汉魏乐章,古朴、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首诗还蕴含着另一大创意。它名为扫墓继祖诗,含祭奠祖先、追怀祖宗、寻找个体生命之源等多重意蕴,更值得注意的是,巫老把家谱字辈排号放到了诗里:“新春如义,继祖好善。敬先爱人,忠孝举兼。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培贤育德,振兴中国。修道传家,万世平安。”如盐溶于水般自然,全诗浑然一体,内容无法分开,这样就寄托着莫忘祖宗、同根同源、凝聚力量、同心同德、继往开来、创造美好生活的用意。

巫老的家训家约诗是新诗和旧诗的美妙结合,不应带着放大镜吹毛求疵。如果照严格意义上说,就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领袖毛泽东的诗词考证起来都有不合乎格律的地方,但是并不影响表达,更掩盖不住他们文学成就的辉光;宋代欧阳修适应形势的需要,从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上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让文学更好地为抒情言志服务。在欧阳修等人的有力推动下,整顿颓弱时文,提倡平易畅达的文风,持续数百年历经数个朝代的古文运动终于得以以压倒性的优势雄踞文坛。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古人的生活环境,按照古诗词的规则亦步亦趋地写作,也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有人愿意依照平仄押韵规则写旧诗词,本着和而不同、百花齐放原则,笔者并无反对之意。

4. 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问等修辞的使用

上面提到的《忍字高》有两组对比,一正一反的材料,构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很有说服力,有效地强化了观点。第7句到第14句这8句列举的姜子牙、苏秦、韩信、刘备4个正面例子和第1926句中的庞涓项羽周瑜石崇4个反面例子既属于对比,又形成两组排比句子。另外,第3148句也是排比。《清明扫墓祭祖》里的“龙凤呈祥,松鹤延年”两句都是主谓短语,构成工整的对偶。《巫氏家训八律》中,“李下整冠曾有戒,瓜旁纳履也生嫌”两句对偶很严格,几乎达到天衣无缝地步。《巫氏家约·和兄弟》“如身手足原相倚,似树枝分本共丛”两句运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兄弟之间的关系像一个人身体上的手和足,又像一棵树的分枝,下面的根是连着的。因此,兄弟之间既然“本是同根生”(三国曹植《七步诗》),为何“相煎何太急”(出处同上)?《忍字高》“奉劝世人想一想,哪个不忍能寿高”则用了反问句式,意思是,缺乏忍耐的雅量,往往导致短寿夭亡。

5.以口语入诗

巫老的家训家约以口语入诗,读起来亲切自然,不给人生涩之感。比如《巫氏家约·戒赌博》中“赌博原来是祸胎” 、“衣衫褴褛成无赖”语言如同大白话,但很有教育意义。《忍字高》全诗大量使用口头语,就像顺口溜一样,社会上各种层次的人都能读懂,易于被大众接受,适合在社会上大范围传播,达到彰扬美德的目的。《劝子篇二首》写得情真意切,两诗如下:

其一:父母是椿萱,父母是高山;他劳苦功高,他恩重如山。他含辛茹苦,他操劳终生;一切献人间,百善孝为先。

其二:有时千金易费,无时一分难求;有钱时莫风流,留存些防于后。纵有金玉如山,难填浪费咽喉;坚持勤俭度日,莫在人前夸口。

五.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根最旺的香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1. 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根最旺的香火

家训又有家范、家戒等不同说法,是家族或家庭对子女教导或训诫的话,形式上包括家规、家约、家范、家戒、家书、家教等,内容主要有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敬老抚幼的人伦之道、治国安民的为政之道、读书治学的增知之道、与人相处的交接之道、耕织稼穑的生存之道,等等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养成的传统风习,从大的方面上讲,它也属于家训范畴。它与家训的区别在于,家训一般有文字记载,家风则约定俗成,流传于父母言行中,一时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但制约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以一种意识形态弥散于家庭生活空间。

我国家训文化至少有3000多年以上脉络分明、承传有序的历史,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先秦是我国家训的起始、发轫期。周公旦是中国家训鼻祖他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他的《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训的发展期。代表性家训著作有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后者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家训系统化理论化之作,中国家教的典范。隋唐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家训的成熟、繁荣期。这方面著作有唐太宗的《诫皇属》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等。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高峰期。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风气非常浓厚,家训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比如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等。现代中国家训处于衰落期,较有影响的家训以《傅雷家书》为代表。中国古代家训家风文化蔚为大观,璀璨夺目,相关史籍文献浩如烟海,琳琅满目。以上这些都是家训中的代表作,它们都蕴含着做人处世的哲学,思想深厚,内容广博,至今依然有文化辐射力,影响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人格修养、道德素质、生活习尚,成为国人居家必备之书。家庭是育人的温床,中国家训家风承载着学校教育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的功能,它接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根最旺的香火。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笔者先说说“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 1917)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这样阐述文化”一词的概念:“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汉语大辞典》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为:“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则打上了中国印记,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体,涵盖儒、道、佛、兵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血脉、生命基因,构筑成炎黄子孙牢靠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大家庭最可宝贵的“家产”。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中可用的东西很多。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拼搏奋进,“择善而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君子涵养,“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取舍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民本思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处世方略,“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君子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铮铮铁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功成不必在我”的达人气度,“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精神境界,等等。民族精神就要从这些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冶炼、锻造、重铸。正因为这些东西汇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免疫力、坚不可摧的、永葆青春和活力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最强大的民族自信、精神支撑,它们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和心魂里,中华民族才一次次乘风破浪,迎难而上,一次次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终能以宏大的气魄、昂扬的自信、雄强的姿态、刚硬的脊梁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多少年来,中国少数人曾经不断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数典忘祖,做着去中国化的蠢事。是应该猛醒了,因为爱国主义的最深层是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自觉自爱,是不可能真正爱国的。

当代中国,正在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传统文化也要以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解读,一分为二地看待,为当代服务。我们要突破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宿命论思想和功利的读书观,以及男尊女卑、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等级观念。比如,我们要辩证看待中国孝道文化,善于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防止重演愚忠愚孝。“忠孝节义”是我国传统道德标准,其中孝与忠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忠孝节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南宋洪迈说:“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今天看来,“忠孝节义”毕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有它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土壤,具有先天的历史局限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

以研究中国家风家训为切入点,进而研究灿烂辉煌、跨越古今的中华传统文化,领略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之风采,古为今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升华自身,完善个人修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巫老今年已83岁,依然慈眉善目,容光焕发,健步如飞,在诗书翰墨雅韵中其乐陶陶,在读书看报中滋养浩然正气,在生活实践中做善事修美德,这正应了古人说的话:“仁者寿”“大德者必寿。”

巫氏家训家风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颍淮大地上结出的硕果,它内容深广,含蕴丰赡。笔者才力有限,故上面的阐释与解读肯定会暴露出很多的不足与缺陷,真诚欢迎批评指正,并诚邀读者诸君,如果有时间,了解一下巫氏家训家风,或许不无裨益。

(作者单位:阜阳城郊中学,18909685135。)